易學不是科學
張延生 2007-9-26

 

易學(包括《周易》)本來就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範疇所涵蓋的研究方法及內容。可以說易學就不是“科學”。

現代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它是以主客體的完全分離、對立與排斥為基礎出發點來分析和研究一切事物及其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同時,它又是以“物質”(物體、實物、體質等)為主,為“第一性”的思維與思考的觀察、分析與研究的主要方法。既然它以“物質”為主“精神”為輔,“物質決定意識”,因此其“科學”方法是“以空間為主,時間為輔”的“空時觀”研究方法。並且還是通過人為的需要來排除一切自然現象干擾的所謂的“實驗科學”的手段,進行靠有人為條件“重複”出現的實驗結果來確定的方法,綜合並達到對千變萬化的現象背後隱伏著的事物本質及本質規律的抽象。它所認知的一般多是事物本身的實際狀態及規律等,可是往往在自然的狀況下,這種狀態及規律又不是該事物應有的自然存在的狀態及規律。主要得靠人為的需要來確定以對立面的哪方為自己所要側重的物件。比如,實驗室中的癌細胞被殺死了,在使用到癌症病人身上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把人體的免疫細胞或其他正常細胞也殺死了。因為實驗室中研究的人為需要就是要能殺死癌細胞,至於其他的副作用或壞作用,那是其他目的人的研究物件與內容。顧此就必定得失彼。內為“科學”方法,就是以分離、肢解、對立與排斥為其主要方法。所以,人們在此影響下的價值觀,是以追求以“空間為主”的物質、金錢、地位、名利、排擠、搶掠、貪污、獨自佔有、自私自利、無誠信等。而對具有“時間”特性的“形而上”的精神、思想、道德、情志等做人的標準與世界觀的改造與完善,不予以重視(認為無利可圖)。

中國古代文化及傳統文化(包括《周易》)中,從其哲學內涵來看,它是“天地人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對應統一”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它認為“天”、“道”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相互互動、相互影響著的,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可以獨立或孤立存在的。其觀察、分析、研究事物的方法,是以《易》“傳”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及《老子》中的“無中生有”、“無為而無不為”的即研究“由有到無”又研競“由無到有”的事物大化的過程及規律。也就是說,既重視“社會學科”的研究同時還重視“自然學科”方面的研究。其主要是通過“象”、“數”的思維方式與方法對“天道”的大化進行研究。由於自古以來這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和合”思想地影響,我們的祖先們特別注重“天體”、“天文”、“天象”規律、狀態等對人及人類的影響,故而懂得“天道決定一切”的道理,由此他們從哲學的總體研究思路上來說,是“以時間為主,空間為輔”的“時空觀”。而且這裡所說的時間,是與自然界相對應的自然的時間。因此,通過時間能尋找到其所對應的空間;由空間及其結構,再來尋找空間中某事物現象所對應的原本規律。在這種“事物統一在一體之中”思想的影響下,人們認識到的是自然狀態下各事物對某事物的綜合效應的結果,因此人們是以“形而上者謂之道”的精神、思想、道德等做人與世界觀的改造與完善,為其認知的側重面。在此影響下,人們的價值觀是以“天下為公”的。就“人窮志不窮”這一句話的激勵,人們就能在任何艱苦的環境條件下,也不會去騙、去偷、去搶、去殺人等,而是靠自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實際精神,來改變自己落後的面貌。這有可能是許多法律條文的綜合作用都達不到的效果。

西方的“科學觀”與中國傳統“象數觀”是不同思路的兩種研究方法。歷史上各自都顯示了各自的特點與優勢,今後還將繼續顯示各自或共同的特點與優勢。由於二者研究方向的側重與方法上有本質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故而二者是處於相互“互補”不足的狀態下的,無論是“西方式”的還是“中國式”的研究方法,都是無法互相完全替代的。更不能以“西方科學式”的為唯一標準來取代“中國象數式”的研究方法。

 

更詳細的論述,另有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