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認識中醫,宏揚中醫
黄颖卿
Posts: 170
Joined: 2009-04-26 Sun, 8:58am
Location: 美国洛杉机

Re: [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Unread post by 黄颖卿 »

古人的“女人经期不能随便冲凉洗头吹风。尽量避免接触冰冷的东西。”经验是不可不信的。请女人们转告女人们。如果她们说没有这回事,那是他们的命大福大,未碰到“缘”。

我因月经刚来血丝就去冲凉洗头,吹完头不到两个小时就拳头大的血块夹血水冲出崩漏不止,险送性命。
朱晓蓉
Posts: 14
Joined: 2007-07-14 Sat, 2:53pm
Location: 重庆

Re:

Unread post by 朱晓蓉 »

婁永兵 wrote:吃飯時,筷子不可以斜插在飯碗裏。
为什么啊,我经常这样。
賈樹廷
Posts: 713
Joined: 2008-10-08 Wed, 1:58pm
Location: 山東

Re:

Unread post by 賈樹廷 »

[quote="赵伟"]聽我父親說過:
盛飯時不要一下鏟到鍋底,[/quote]
那現在人少,做好的飯,想全盛
出來的。(怕浪費,最近有浪費糧食了,好可惜 :(

記得我媽媽講過,家里有人去世,戴孝三年話,不穿紅色衣服(或者有艷的衣服)
過年的時候,我們家鄉那里也有,年二十九(三十)把家堂請回來,放一根棍子在大門口,各各房子的門前。
年初二送堂時,再收起來。
貼福字時是“倒”貼的。
還有,家堂的供品也不準拿
李实
Posts: 2509
Joined: 2007-02-27 Tue, 11:54am
Location: 中国·上海
Contact:

Re: Re:

Unread post by 李实 »

朱晓蓉 wrote:
婁永兵 wrote:吃飯時,筷子不可以斜插在飯碗裏。
为什么啊,我经常这样。
好像,插在碗裡算祭祖的
譚偉俊
Posts: 828
Joined: 2007-12-10 Mon, 5:38pm
Location: 天漢地球 澳洲墨市

Re: [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Unread post by 譚偉俊 »

發現有些中國人比較避忌數字“4”和青睞數字“8”;有兩句俗語云:先敬羅衣後敬人;禮多人不怪。感覺都不像是中華文化。不知道我有沒有理解錯『禮多人不怪』,總之我覺得是:禮多則諂,非奸即盜。我在中國每逢看見酒樓裏有人爭著埋單就覺得不爽,有時候還動手動腳起來了,好像誰請了誰,誰就欠誰那樣。老外不是這樣的,一就一,二就二,AA制。男女朋友拍拖都是經濟獨立,頂多是我請了妳看電影,妳請回我吃飯,從來沒有『單行綫』。說到這,得嚴重批評一下先生。趁我們不留意,自己靜悄悄地溜出去埋單了。一張黃牌警告。累積兩張黃牌則被剝奪『請客權』,實施如下:去只會說普通話的酒樓吃飯。累積三張紅牌則連AA制都剝奪。上訴不予受理。

退堂。
威~~~武~~~



p.s. 以上部分內容涉及言語暴力成份,未成年人士須由家長陪同下閱讀。
走正岐黃路,光大杏林春。
馮偉雄
Posts: 1183
Joined: 2007-02-26 Mon, 12:39pm
Location: 廣東省鶴山市

Re: [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Unread post by 馮偉雄 »

奇怪,這也算文化傳統?
譚偉俊
Posts: 828
Joined: 2007-12-10 Mon, 5:38pm
Location: 天漢地球 澳洲墨市

Re: [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Unread post by 譚偉俊 »

批評老師那段只是開玩笑而已。。。可能開得太大了。。。 :oops: :cry:
實在是無功不受祿。。。怎麼能由他請?所以才剝奪他的『請客權』。。。
走正岐黃路,光大杏林春。
李实
Posts: 2509
Joined: 2007-02-27 Tue, 11:54am
Location: 中国·上海
Contact:

Re: [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Unread post by 李实 »

可能的原因是,跟老師比起來,大家的心髒都不夠好 :wink:
譚偉俊
Posts: 828
Joined: 2007-12-10 Mon, 5:38pm
Location: 天漢地球 澳洲墨市

Re: [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Unread post by 譚偉俊 »

馮偉雄 wrote:奇怪,這也算文化傳統?
失禮甚重,特此賠罪。

洋墨水原來不是甚麼好東西,得用中醫將其排出體外。
走正岐黃路,光大杏林春。
馮綺雲
Posts: 1907
Joined: 2008-09-14 Sun, 11:22pm
Location: 香港
Contact:

Re: [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Unread post by 馮綺雲 »

媽媽教導...
男兒食四方!! 因此家中的飯桌不是四方, 就是長方型的!
凡節日及過年, 婦女人家不得在家洗頭! 說洗頭水會給祖先喝的!!, 不過, 現在我已沒有遵守了... :?
嬰兒睡着時常會微笑或發出聲音...是床頭婆教的...無需擔心!!!

龍醫師說的...
孕婦不得吃螃蟹...因為螃蟹橫行!! 懷着小兒晉文時突然愛上螃蟹...
避風如避箭!!
刘于嘉
Posts: 290
Joined: 2009-10-25 Sun, 11:14am
Location: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峽山街道

Re: [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Unread post by 刘于嘉 »

如果有人被雷打中了,應該摸摸他還有沒有體溫,有體溫的話要馬上用帶有活蚯蚓的泥土塗在那個人的肚臍眼周圍,然後再耳邊叫那個人的名字,直到叫醒為止!
賈樹廷
Posts: 713
Joined: 2008-10-08 Wed, 1:58pm
Location: 山東

Re: [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Unread post by 賈樹廷 »

農曆二月初二,民間稱這一天“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那麼,“龍抬頭”是何意思?天文專家對此進行瞭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
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據天津、江蘇兩地的天文專家介紹,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二月二“龍抬頭”農家人講究多新華網呼和浩特3月19日專電(記者張麗娜)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龍頭節”,又稱“青龍節”。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委員會委員哈達奇·剛說,由於民間流傳著“二月二”與龍的傳說,加上“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所以農家人這一天的講究頗多,他們把樸實的願望寄託在俗事中,祈盼這一年過得更加美好。依照我國北方一些舊俗,“二月二”早晨起來後,農家人會找來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然後用草木灰向井臺引一條“灰龍”,再用穀糠從井臺向水缸引回一條“金龍”;早餐吃年糕和豬頭肉,午餐吃春餅,還要吃炒豆子;天近黃昏時,家家戶戶都要用灶膛裏的灰圍繞房子撒一圈,叫圍社,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災禍都擋在外面,凡是有親人遠在他鄉的,這個圈一定要留一個口,意為盼其早回家鄉.這一天,人人都要理髮,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給小孩理髮叫“剃龍頭”;婦女不許動針線,恐傷“龍睛”;人們也不能從水井裏挑水,要在頭一天就將自家的水甕挑得滿滿當當,否則就觸動了“龍頭”。民間流傳“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農家人對年景充滿祈盼,他們為即將進行的春耕播種而激動,祈求傳說中的“龍”此時能抬頭,抖動身子下一場透雨,以滋潤土壤. 二月二龍抬頭的食俗 農曆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也稱為“春龍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人們用許多美食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麵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捲進春餅裏,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淩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裏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饑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的”。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餚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誌。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李英
Posts: 43
Joined: 2011-03-16 Wed, 4:56pm
Location: 甘肅蘭州

Re: [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Unread post by 李英 »

我也來接上幾則:
1. 晾曬在戶外或院子裏的衣服,到天黑前一定要收進來,否則擔心會落上“賊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賊’字,音是一樣的。
2. 也是“叫魂”——我們老家,孩子如果受了驚嚇,讓孩子坐在屋內小凳上,然後由家中老一點的人,以一塊紅頭巾包住裝滿面或小米的碗,從後面捏得緊緊的,在孩子的前胸扣一下、後背扣一下,依次輪流,同時,大聲叫著孩子的小名,如:“**,回來了沒有?”孩子要跟著應:“嗯。回來了”(孩子如果還小不會說話,要由家中另外一人站在門口代為應答),叫一聲應一聲,問一句答一句。進行一會之後,把頭巾輕輕拿開,碗裏的米或面會淺下去一些,填滿繼續,如此重複,直至再也不會淺下去為止,然後把這碗面做成麵條讓孩子吃,每天做一點,直到把面吃完。
3. 立水柱:家中如有人突然莫名頭痛頭暈,或者突然莫名不舒服之類,會認為是受了陰氣,然後,照門放一碗水,跪在碗前,手中拿一把筷子往碗中使之直立,同時嘴中念念有詞,大意是問所懷疑的先人或事情,若問到哪一句時剛好筷子立住了,即叩頭並祈求使其離去,並將準備好的燒紙點燃,在病人頭上及周身快速燎一下後焚化在碗上,然後連同水一起倒出去。
4. 燎天蓬:我小的時候,大年初一,在天還未全亮時,全家人早早起床,來到附近的空地上,把之前早早準備好的一堆柴火點燃,獻上祭品,好像是朝著東南方向跪下,爺爺會說一些“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還是什麼的咒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之類,全家叩頭,然後即燃放爆竹,盡情在在火堆上跳過來跳過去,家裏如果有抱在懷裏的小寶寶,都是爺爺親自抱著,懷裏揣一個饅頭,然後跨過火堆。家家如此。後來人們好像變懶了,往往三十晚上熬壽之後便直接去燎了,回來再睡覺。(順便提一下,我們老家大年三十晚上裝倉不吃餃子,而是煮一大鍋的豬骨頭吃,然後看電視或是打牌之類,儘量晚睡,曰“熬壽”,認為熬得時間越長越能長壽)。後來我出嫁後發現婆婆家是臘月二十三晚上進行,我們是同一個縣的,沒想到習俗已有所不同)。
時間關係,還有一些現象待補吧。
小兒李浚哲,出生於2007年農曆5月16日,體型偏瘦,身上膚色偏黃,偶有咳嗽,常有黃色鼻涕;大體乖巧可愛,機靈活潑,有時略顯敏感,自尊心強。祝所有寶寶們更上層樓,安康、快樂!
王守林
Posts: 1
Joined: 2011-03-20 Sun, 11:33am

Re: [建议]大家把各人乡下的习惯列出来,让得闲的人整理一下中国乡下的文化传统

Unread post by 王守林 »

我们的先人一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女子向月亮祭拜乞巧的日子;
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灶老爷上西天的日子,家中的男主人要向灶老爷祝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Post Reply

Return to “中醫討論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