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非常好吃的合口味烹飪用水

享受生活,幸福人生
徐平
Posts: 320
Joined: 2008-07-20 Sun, 1:10pm
Location: 上海

做菜非常好吃的合口味烹飪用水

Unread post by 徐平 »

夏季買了合口味烹飪用水送給愛烹飪的小姨品嚐,前陣子問她怎麼樣,她連連讚嘆用此水燒出來的菜餚味道實在太好太好太好啦。 :D
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道紅燒白蘿蔔,同樣的蘿蔔分兩次燒,第一天沒放合口味烹飪水的紅燒蘿蔔口感欠佳,畢竟是夏季非時令蘿蔔。第二天用了烹飪用水,卻燒出了冬季時令蘿蔔的口感,清甜可口,特別好吃,連平時基本不吃蘿蔔的家人都破例吃了很多蘿蔔,連誇好吃。
還有一道羊肉,因食材在冰箱冷凍室放了兩年,已經不新鮮了,早前有拿出來燒過一些,非常腥。後來就用隨奉水加了一些合口味烹飪用水,菜品相當驚艷,腥味全無,正如合口味水所描述那般的味勝易牙,食髓知味。
小姨說用此水烹飪是一種享受,提升廚藝,家人愛吃,她也開心,覺得特有成就感。
张桂英
Posts: 446
Joined: 2011-12-30 Fri, 4:56pm
Location: 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

Re: 做菜非常好吃的合口味烹飪用水

Unread post by 张桂英 »

我平時就買的普通的診金隨奉的授權水,炒菜的時候加點這個授權水,感覺炒出來的菜也比平時不加的好吃很多 :D
多成相伴人生,安康好運不是夢
viewtopic.php?f=3&t=3919
徐平
Posts: 320
Joined: 2008-07-20 Sun, 1:10pm
Location: 上海

Re: 做菜非常好吃的合口味烹飪用水

Unread post by 徐平 »

我小姨也經常用授權水煮飯熬粥,她也覺得煮得米飯米粥就是比用平常水可口美味啊~
小姨有次有事出門幾日,大概五天左右才回來,回來後盡然驚奇發現:大概五天前忘記放冰箱的授權水煮得米飯既沒長霉也沒餿,她嘗了嘗味道沒變質就吃掉了,據她回憶如按往常慣例,煮熟的米飯常溫放個幾天肯定是要腐壞變質的,那次偶然的經歷讓她再次意識到授權水真的是好水,除了美味還能保鮮食材,人喝了肯定好咯⋯⋯後來我打趣反問她:“用授權水煮得米飯可以延長食材保鮮期,那⋯人長期喝不也能長保青春嘛⋯⋯?”
徐平
Posts: 320
Joined: 2008-07-20 Sun, 1:10pm
Location: 上海

Re: 做菜非常好吃的合口味烹飪用水

Unread post by 徐平 »

早前用過面膜後的那段時間逛展推廣中醫,回來後想起來現代食材所出生成長得環境並非健康,體悟到好味道烹飪用水似乎彰顯著生命的藝術,把食材恢復了健康,讓它們返璞歸真裡的生命更優活純粹,而我們所品嚐到的也是最原始的真真性味。至於食材是否發生了瞑眩昇華就不得而知了,但有生命的食材未必不比我們聰明吧⋯⋯ :P
這樣的處理方式讓我倍感仁道和溫情,一種自然餽贈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回饋、天人合一的味道,直達靈魂。回歸自然就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最平凡的飲食之中,品嚐之餘是歡喜、幸福、人間有味是清歡的,但願這些食材也是快樂的。^-^
這樣的認識和美好體驗並非吾唯一,待更多的小夥伴體驗分享個中屬於各自至真至性之美味。
徐平
Posts: 320
Joined: 2008-07-20 Sun, 1:10pm
Location: 上海

Re: 做菜非常好吃的合口味烹飪用水

Unread post by 徐平 »

使用中醫調整中,因胸口一直有甚麼堵得不順暢有大概兩年都很嗜咖啡,有次買咖啡和咖啡店員交流中發現他們因職業需要會經常品嚐不同的咖啡,長此以往就會咖啡上癮,需要適當戒癮。那時回想自己喜歡咖啡是身體調整所需,待身心不需要自然就不想喝了。確然到今天胸口已順暢舒服太多,咖啡已經不愛喝了,一點沒癮。
如果用授權水沖飲咖啡應可杜絕以上成癮性問題。

九月裡,夢到大概齊魯時代,見一古人手裡拿著白色的麵食,那時好像叫饃,其實就是我們今天吃得白面饅頭,方才感嘆我們平時吃得傳統麵食已有千年的歷史。但對比夢中食物,現今已吃不到那時的味道。現代人的起心動念已經不同於前人,環境和養殖方法都會隨著人們心身失衡而變糟。夢裡又來到一個餐廳,人氣很旺。門口的燒臘店大排長龍。只見一人拿著做出來得各種餅對照一本書上的圖,覺得是還原以前老食譜上的老菜。醒來後想起來好味道烹飪用水或許能還原出以前傳統老菜真味以及世界各國不同國家的傳統飲食。一旦有了文化的依託內涵便是一道道賞味‘味覺藝術品’。另外此水似乎還能解決食物浪費問題。
之所以想到藝術品,源於前不久無意中遇到茶席店,十萬起/條,原其材質是日本國寶級面料西陣織,據說從唐代傳過去的織布技法,被日本很好地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網上搜了一下此類古董級的西陣織茶席,海外一家藝廊價格$50000-60000。
Post Reply

Return to “數碼生活 Digital 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