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of 6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6 Wed, 1:54pm
by 李芳红
我聽過(廣東話):周身刀,冇張利。


大意是說身上有百般武藝,沒一樣是精的(好使的)。對應的是十年磨一劍。

小時候我們會說:1張床,1張被,1張席,1張台,1把刀,但“給我一把刀”是這樣說的:俾張刀我。
:mrgreen: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6 Wed, 2:21pm
by 張乃秋
身有千般藝,不如一門精 :)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6 Wed, 3:10pm
by 杨臣美
娘有牙(父亲的意思)有当不得自有;哥有嫂有不敢伸手;丈夫有,隔双手!

不论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学会,自己拥有才是真的有!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6 Wed, 3:41pm
by 陈霞
回去問媽媽有什麼古訓,媽媽說一時也想不起來,只好上網搜了一些福州的習俗,我自己也經歷過的,哈哈,貽笑大方了。
1、紅白宴會,碗不能重疊;生日必吃長壽線面,壽包或平常包子,小腸(命包長的意思)
上“太平燕”(菜名)放鞭炮,要等到主人敬酒後才能吃。“全頭魚”不能吃,留給主人。
不能給母親過“八十”的生日,只能過七十九或者八十一。
2、福州習俗比較喜歡講“三”(生之意);
說話講“好”不講“完”;
夜裡小孩子不能抱出去,最好穿舊衣服;
不能說小孩子長的胖或者好;
孩子快要走路是要割腳筋,就是拿一把刀在後面假假的割一下;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6 Wed, 4:48pm
by 李华瑞
弱弱地也接一下棒. "上半夜爲自己考慮,下半夜要爲別人考慮", "娘親舅大, 爹親叔大","飲水思源","不涸澤而漁,不殺鶏取卵","樹大招風","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6 Wed, 6:13pm
by 吳少玲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
不知對否,請指正 :mrgreen: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6 Wed, 6:59pm
by 朱强
想起一個詞「安逸」,我們愛說「笑安逸了」,「輸安逸了」,「著(音遭,二聲)安逸了」,另說「氣到住」,「笑到住」,「氣老火了」之類,很少說「死」……其他的,要問媽媽 :lol: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6 Wed, 7:07pm
by 曾莉
奶奶不喜歡住城裏,喜歡鄉下,她最愛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

聼我爸說過的一句俗語:賺錢有如針挑土,花錢有如浪淘沙。意思是賺錢不易而需要花錢地方多,要學會節約。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7 Thu, 9:04am
by 丁霞 110515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前半句原就知道,后半句昨天才听同事说的。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7 Thu, 9:41am
by 李桂蘭
常常聽些老前輩說:“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
還有說:“三歲定八十”的说法。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8 Fri, 10:57am
by 刘春
前人拉車,後人有轍 意思給後人樹榜樣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19 Sat, 12:08pm
by 張乃秋
“孩子們賴一次,靈一次”。
意思是孩子們生病或發燒後,會長一次本事,比如會拍手了,會握拳了等,所以孩子們生病發燒不是壞事 :lol: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20 Sun, 10:19pm
by 田雨晰
吃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
一饱百不足。
奶奶说的,她吃饭从来不吃饱。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21 Mon, 2:22pm
by 李霞
咸少酸宽,肉少菜担
男子遗精,大树挖根
女子白带,江河断流
人往利边行
一个没证的乡土医说的

Re: 您還記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嗎?

Posted: 2011-11-23 Wed, 11:57am
by 彭洪春
“雷都不打吃飯人”我小時候吃飯挨打挨駡的時候我爺爺奶奶教育我爸的話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