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脈
Du Meridian, DU

DuoSuccess.com

經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向後、向上行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止於上唇內齦交穴。

《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輸①,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②,(上巔,循額,至鼻柱。)
【注釋】①下極之輸--指脊柱下端的長強穴。②腦--此下《甲乙經.奇經八脈第二》有"上巔,循額,至鼻柱"七字。

主治概要: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如頸項強痛、角弓反張、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兒驚風等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本經腧穴:分佈在尾骶、腰背、頸項、頭面、鼻口部的正中線上。起于長強,止於齦交。共28穴。

1. 長強 (Chángqiáng, DU1) 督脈絡穴
【定位】跪伏或胸膝位,當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門動、靜脈分支,棘突間靜脈叢的延續部;布有尾神經後支及肛門神經。
【主治】①腹瀉,痢疾,便血,便秘,痔瘡,脫肛;②癲狂癇,瘈疭,脊強反折。
【操作】緊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不宜直刺,以免傷及直腸。

2. 腰俞 (Yāoshū, DU2)
【定位】正當骶管裂孔處
【解剖】在骶後韌帶、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動、靜脈後支,棘間靜脈叢;布有尾神經分支。
【主治】①腹瀉,痢疾,便血,便秘,痔瘡,脫肛;②月經不調,經閉;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3. 腰陽關 (Yāoyángguāng, DU3)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髂脊相平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③遺精,陽痿。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4. 命門 (Mìngmén, DU4)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經閉,不孕;③遺精,陽痿,精冷不育,小便頻數;④小腹冷痛,腹瀉。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5. 懸樞 (Xuánshū, DU5)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腰脊強痛;②腹脹,腹痛,完穀不化,腹瀉,痢疾。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6. 脊中 (Jǐzhōng, DU6)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十一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癲癇;②黃疸,腹瀉,痢疾,小兒疳疾;③痔瘡,脫肛,便血;④腰脊強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7. 中樞 (Zhōngshū, DU7)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十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黃疸;②嘔吐,腹滿,胃痛,食欲不振;③腰背疼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8. 筋縮 (Jīnsuō, DU8)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九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九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癲狂癇;②抽搐,脊強,背痛,四肢不收,筋攣拘急;③胃痛,黃疸。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9. 至陽 (Zhìyáng, DU9)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七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七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黃疸;②胸脅支滿,咳嗽,氣喘;③腰背疼痛,脊強。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0. 靈台 (Língtái, DU10)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六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脊痛,項強;③疔瘡。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1. 神道 (Shéndào, DU11)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五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心痛,心悸,怔忡,失眠,健忘;②中風不語,癲癇;③咳嗽,氣喘;④腰脊強,肩背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2. 身柱 (Shēnzhù, DU12)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兩側肩胛岡高點相平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三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身熱頭痛,咳嗽,氣喘;②驚厥,癲狂癇;③腰脊強痛;④疔瘡發背。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3. 陶道 (Táodào, DU13)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一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惡寒發熱,咳嗽,氣喘,骨蒸潮熱;③癲狂,脊強。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4. 大椎 (Dàzhuī, DU14)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頸橫動脈分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惡寒發熱,咳嗽,氣喘,骨蒸潮熱,胸痛;③癲狂癇,小兒驚風;④項強,脊痛;⑤風疹,痤瘡。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5. 啞門 (Yǎmén, DU15)
【定位】正坐,頭微前傾,後正中線上,入發際上0.5寸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弓間韌帶和脊髓;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①暴瘖,舌緩不語;②中風,癲狂癇,癔病;③頭重,頭痛,頸項強急。
【操作】正坐位,頭微前傾,項部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傷及延髓。

16. 風府 (Fēngfǔ, DU16)
【定位】正坐,頭微前傾,後正中線上,入發際上1寸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①中風,癲狂癇,癔病;②眩暈,頭痛,頸項強痛;③咽喉腫痛,失音,目痛,鼻衄。
【操作】正坐位,頭微前傾,項部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傷及延髓。

17. 腦戶 (Nǎohù,DU17)
【定位】風府穴直上1.5寸,當枕骨粗隆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間;有左右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暈,項強,失音,癲癇。
【操作】平刺0.5~0.8寸。

18. 強間 (Qiángjiān,DU18)
【定位】腦戶穴直上1.5寸;或當風府穴與百會穴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目眩,項強,癲狂。
【操作】平刺0.5~0.8寸。

19. 後頂 (Hòudǐng, DU19)
【定位】強間穴直上1.5寸;或百會穴直後1.5寸
【解剖】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癇。
【操作】平刺0.5~0.8寸。

20. 百會 (Bǎihuì, DU20)
【定位】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或當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
【主治】①中風,癡呆,癲狂癇,癔病,瘈疭;②頭風,頭痛,眩暈,耳鳴;③驚悸,失眠,健忘;④脫肛,陰挺,腹瀉。
【操作】平刺0.5~0.8寸;升陽舉陷可用灸法。

21. 前頂 (Qiándǐng, DU21)
【定位】百會穴前1.5寸;或額前部發際正中直上3.5寸處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及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中風,頭痛,眩暈,鼻淵,癲癇。
【操作】平刺0.5~0.8寸。

22. 囟會 (Xìnhuì, DU22)
【定位】前頂穴前1.5寸;或額前部發際正中直上2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鼻淵,癲癇。
【操作】平刺0.5~0.8寸。小兒前囟未閉者禁針。

23. 上星 (Shàngxīng, DU23)
【定位】囟會穴前1寸;或額前部發際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顳淺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①頭痛,目痛,鼻淵,鼻衄;②熱病,瘧疾;③癲狂。
【操作】平刺0.5~0.8寸。

24. 神庭 (Shéntíng, DU24)
【定位】額前部發際正中直上0.5寸
【解剖】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①癲狂癇,中風;②頭痛,目眩,失眠,驚悸;③目赤,目翳,鼻淵,鼻衄。
【操作】平刺0.5~0.8寸。

25.印堂(Yìntáng, DU29)
[定位] 在額部,當兩眉 頭的中間
[解剖] 在掣眉間肌中,淺層有滑車上神經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內眥動脈分佈。
[主治] 頭痛、眩暈、鼻衄、鼻淵、小兒驚風、失眠。
[操作] 提捏局部皮膚,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26. 素髎 (Sùliáo, DU25)
【定位】鼻尖正中
【解剖】在鼻尖軟骨中;有面動、靜脈鼻背支;布有篩前神經鼻外支(眼神經分支)。
【主治】①昏迷,驚厥,新生兒窒息;②鼻淵,鼻衄,喘息。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為急救要穴之一。

27. 水溝 (Shuǐgōu, DU26)(人中 Rénzhōng)
【定位】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界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支及面神經頰支。
【主治】①昏迷,暈厥,中風,中暑,癔病,癲狂癇,急慢驚風;②鼻塞,鼻衄,面腫,口歪,齒痛,牙關緊閉;③閃挫腰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強刺激;或指甲掐按。為急救要穴之一。

28. 兌端(Duìduān, DU27)
【定位】上唇正中的尖端,紅唇與皮膚交接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支及面神經頰支。
【主治】①昏迷,暈厥,癲狂,癔病;②口歪,口噤,口臭,齒痛;③消渴嗜飲。
【操作】向上斜刺0.2~0.3寸。

29. 齦交(Yínjiāo, DU28)
【定位】上唇系帶與齒齦連接處
【解剖】有上唇系帶;有上唇動、靜脈;布有上頜內槽神經分支。
【主治】①口歪,口噤,口臭,齒衄,齒痛,鼻衄,面赤頰腫;②癲狂,項強。
【操作】向上斜刺0.2~0.3寸;或點刺出血。